close

2010/1/22~1/27 

這週過的實在是很漫長~~~

事情經過了快兩個月,現在比較能夠寫下當時的心情。 

深邃的眼矇
2009/11/13

 

 

川崎氏症~~是我從來沒聽過的名詞。發現的過程是這樣的~~~

 

1/21,上班時間,接到婆婆的來電,

BB好像有點發燒,要先帶去婦幼醫院看診。

 

1/22,還是沒有好轉,但之前注射卡介苗的地方有紅腫。

上班前,先由公、婆帶去看急診,我們還是正常的上班前往公司去。

就快到公司門口時,接到婆婆的來電,醫生說是特殊的病徵,需要住院觀察治療。

 

 

住院~~~天啊~~~是什麼樣的特殊病症需要住院治療??

我這狠心的媽媽,今天居然把發燒的小孩丟給公婆照顧,自顧自的前往上班~~~

為的居然是昨天上司有不經意的說出小孩照顧問題,不要影響工作。

在打電話給老板請假的同時,忍不住的哭了。

當下馬不停蹄的趕快趕回家、趕到醫院,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
 

住院的準備工作是很折磨人的,折磨大人也折磨小孩。

 

到醫院的時候,BB已經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了,看到媽媽就像看到救星一樣的伸手要抱抱。

住院時要打的點滴,從急診室到病房,從醫生到護士都沒有打成功。不曉得已經挨多少針了~~~

最後,醫技還是從媽媽的手中把小孩抱走,在診療室外,又是一陣哀嚎~~~~

繁瑣的問診流程,讓BB看到開門進來的不論是實習護士、護士、醫技、住院醫生、主治醫生都可以像無尾熊上樹一樣巴在媽媽的身上。

 

1/23-24

還是發燒,只要退燒藥的藥效快過時,溫度就會升高,整天都是處於吃退燒藥、塞屁股的情況中。

嘴唇紅腫,破皮流血~~尤其晚上睡覺起來尤為明顯。

眼白的部分有發紅。

手腳、身上有紅色的疹子。

 

1/25

疑似川崎氏症,安排照心臟超音波,尚未發現心臟動脈血管腫大的跡象。

持續觀察中。

 

1/26

凌晨半夜沒有再次發高燒,原本欣喜的認為那應該不是川崎氏症,也應該不用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療。

沒想到,醫生的指示是:

1. 抽血再次檢驗。因要抽血,所以順便更換點滴注射位置。

2. 注射免疫球蛋白。

3. 因判定是川崎氏症,所以可以辦理重大傷病卡。

 

什麼~~~~還要辦重大傷病卡??

不是就說注射免疫球蛋白就會好,不是說以後定期追蹤就可以了??

到底是什麼疾病為什麼還要辦重大傷病卡??是不是像癌症的情況那樣嚴重??

這段時間都跟BB待在醫院,也沒空上網查詢到底是什麼情況??

 

ㄧ聽到這裡,這段時間所偽裝的堅強完全瓦解了,

跑到公共區域的廁所,打電話給老板請假,打電話跟媽媽說今天醫生的決定,

耳邊還是傳來在診療室抽血中的BBㄧ陣一陣的哀號聲~~~~

這時的我,眼淚擦乾,堅強起來,我要去照顧我的baby。他現在需要我~~~

從護士手中接過BB,偎在懷中的他,看起來好無辜,彷彿在告訴我說:媽媽,那些阿姨好壞,他們都在欺負我。

我只能告訴他要堅強,要趕快好起來,這樣我們才能ㄧ起出門玩玩。

 

因為BB對蛋過敏,不曉得注射這免疫球蛋白是否會有什麼副作用??

ㄧ個小時過去了,...........沒有不良反應。

這要打十二個小時,都需要觀察他的反應。

還好都沒什麼副作用,之前的徵狀都沒了,沒發燒,身上的紅疹也退了,眼白也不發紅了~~

ㄧ切的情況都好轉中。

 

1/27

醫生判定可出院,但要服用低劑量的抗凝血劑,也就是所謂的阿斯匹靈。

需要注意事項:

1. 不可得到流感。

2. 不可有擦撞傷。

其他的就跟ㄧ般的生活一樣。ㄧ週後回診。

 

2/3回診

手、腳指頭都有發現脫皮的徵狀,

1.醫生再次照心臟超音波時,有比1/25腫大一點,但在可接受的範圍內。

2.驗尿還是有發炎的情況,但有可能是汲取尿液時所引起的。

持續服藥,一週後再回診。

 

2/10回診

1.心臟超音波:已無腫大的問題。

2.心電圖:正常。

3.抽血:血小板等相關指數正常。

還是要持續服藥,一個月後再回診。

 

3/10回診。

ㄧ切指數正常,不須服藥,半年後再回診追蹤。

 

 

感謝老天爺對BB的疼愛,讓他能恢復健康。未來的日子,希望他都能健健康康,平平安安的長大。 

 

以下是網路上介紹川崎氏症:

小兒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:川崎病  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

小兒心臟科主任、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張正成醫師

川崎病 (Kawasaki disease)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(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),

乃1967年日本醫師 川崎富作 首度提出病例報告。

其 發生原因不明,但較廣泛的說法為一種全身性血管炎,或是不明原因的免疫功能錯亂疾病。

好發於 5 歲以下的寶寶,以春天為好發季節 。近二十年來全世界各地的病例數愈來愈多,但是以亞洲人的發生率最高

以日本為例,在 1995年的報告,其五歲以下兒童的川崎病年發生率已達每一萬名有九名之多。

台灣雖然還沒建立全國性的病例登錄,但是在2000年由台灣兒童心臟病基金會所作的調查,台灣的年發生率已達一萬名五歲以下幼兒有3.2名罹病的數值,呈逐漸增加的趨勢。

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 (vasculitis)的疾病,其臨床症狀以發燒為主,再合併結膜炎、嘴唇口腔炎、皮疹、頸部淋巴腺炎、末梢指趾紅腫或脫皮等病變,合成六大主要臨床病徵。如果病童出現五天以上的發燒,再加上其餘五大病徵的任何四點,就可被診斷為川崎病。

川崎病的診斷要點

  1. 發燒超過五日以上。
  2. 無滲液性急性結膜炎。
  3. 嘴唇及口腔的發炎,包括嘴唇深紅、乾裂、出血、草莓舌、咽喉炎等。
  4. 頸部淋巴腺炎且直徑超過1.5公分。
  5. 各種形狀的紅疹子。
  6. 四肢末梢紅腫,急性期以後指趾頭脫皮。

A.以上六點臨床症狀出現任何五點,且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,即可診斷為川崎病。

 B.如果心臟超音波等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瘤的病變,只需有四點臨床症狀,便可診斷為川崎病。

 

小兒川崎病是一種發燒、全身性血管炎、又容易併發冠狀動脈瘤 (Coronary arterial aneurysm)的疾病。因為此病是一種症候群(Syndrome),其臨床診斷上自有其模糊不明與其他疾病重疊之處。到目前為止,公認惟一有效可預防併發症發生的藥物,就是在急性期(十天以內)施打高劑量血清免疫球蛋白(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, IVIG)的靜脈注射

一般的臨床治療為:

 1. 急性期給予高劑量的阿斯匹靈約 2 星期,以後改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,繼續服用兩個月。

2. 急性期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,可使發燒迅速消退,且預防冠狀動脈瘤的產生。

 3. 症狀治療,給予退燒藥等。 所以及早作出正確診斷,以便給予 IVIG治療,就變得非常重要,也因此帶給臨床的小兒科醫師很大的壓力!

川崎氏病還會引起下列許多其他次要症狀,包括:關節炎、關節痛、膽囊水腫、無菌性腦膜炎及其他神經學症狀、腹瀉、黃膽及肝功能異常、肛門周圍泛紅及脫皮、卡介苗注射處泛紅及脫皮、咳嗽、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等等。由於川崎氏病的臨床變化很多,其診斷必須依據臨床症狀的表現,加上許多實驗室結果以及心臟超音波的檢查來診斷。

川崎氏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,發病機轉也不十分明瞭。從日本的經驗發現: 病患在二十歲後就可能發生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等嚴重症狀,所以值得小兒科醫師及家長們特別警愓。就長期的保養而言,得過川崎病的人, 應該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忌食菸、酒、檳榔,少吃油膩,避免肥胖,而且多多攝取各種維他命,特別是維他命C,對於發炎過的冠狀動脈具有長期保護的功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芒果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